上世紀3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奠定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而為了經濟統計的方便,經濟學家不斷探索,試圖找出一種衡量經濟發展的工具。
1934年,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197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創造出GDP的概念。1944年,二戰結束后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上正式將GDP作為衡量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
GDP的計算方法及構成
GDP的計算根據不同的表現形態可具體分為三種方法:
第一種為生產法,衡量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價值;
第二種為收入法,從生產過程中創造收入的角度,將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進行加總;
第三種為支出法,指常住單位從本國經濟領土和國外購買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
我國目前主要以生產法和支出法兩種方法統計GDP,從中就可以看出全國經濟結構的變化趨勢。
從生產法來看,我國將各個行業的統計信息進行加總,核算出最終的GDP數據,行業的分類共有四個層級,一級分類就包含一、二、三產業。
從三次產業的結構來看,我國產業結構基本上符合產業升級變化的趨勢與規律,即隨著經濟發展,第一產業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先上升后緩慢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不斷上升。2015年我國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50%,未來還將持續上漲,服務業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圖表 2001-2015年中國GDP結構(生產法)
數據來源:《2016年中國統計年鑒》
根據支出法的計算公式,GDP等于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以及貨物、服務凈出口三者之和。
從下圖可以看出,受到我國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影響,GDP構成也是隨著時間不斷變化的。自上世紀80年代起,投資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投資率從1978年的38.2%上升到2011年的48.3%,達到了頂峰。
隨著投資率的上漲,消費率則持續走低。但自2011年開始,內需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消費率也實現了由跌轉升,2015年已增長至51.6%。
圖表 2001-2015年中國GDP結構(支出法)
數據來源:《2016年中國統計年鑒》
GDP的修正
對GDP數據進行多次修正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世界各國的GDP數據都不是一錘定音,必須根據更加完整、可靠的基礎數據不斷修訂。
從我國的情況來看,GDP數據的發布會經過初步核算(在次年2月《統計公報》中發布)、初步核實(在次年9月《中國統計年鑒》上公布)和最終核實(在隔年《中國統計年鑒》及其他出版物上公布)三個步驟。
圖表 2014年GDP數據經過初步核算、初步核實、最終核實三個步驟
數據來源:《2014年統計公報》、《2015年中國統計年鑒》、《2016年中國統計年鑒》
因此在進行分析時,要注意分清說明具體的數據來源,避免出現誤讀及誤解。
除此之外,在開展經濟普查時,如果發現新的核算結果與原核算結果存在一定差距,或核算方法發生了變化,需對歷史GDP數據進行修訂和公布。
2017年上半年全國GDP城市排名解讀
在今年早些的時候,我們根據2016年中國百城GDP的數據對城市的主要發展路徑進行了歸類分析:城市的未來在哪里——2016年中國百城GDP排行榜。
今日結合2017年上半年GDP統計數據,將再一次對全國GDP城市排名進行一個分析。
首先,從GDP總額來看,通過聚類分析,可將全國前100城市分為五大陣營。
圖表 2017年上半年全國GDP前100城市分布
注:由于部分城市未明確公布具體數據,故暫不在此體現
數據來源:各城市統計局
從各城市排名變動情況來看,前14位城市排名均無變化,且各城市之間差異均不小,說明城市發展陣營基本固定,短時間內難以撼動。
另外我們還整理出了2017年上半年城市GDP排位變動紅黑榜。
從中可以發現:在紅榜中(即排名上升最快的城市),陜西、河南、安徽、廣東等省表現亮眼,這也與這幾個省份近幾年來經濟表現良好的形勢相符。
圖表 2017年上半年城市GDP排位變化紅榜
數據來源:各城市統計局
在黑榜中,可以看出資源型城市衰退的態勢明顯,且多集中在華北、東北、西南地區。
圖表 2017年上半年城市GDP排位變化黑榜
數據來源:各城市統計局
很多時候GDP總量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一個地區的經濟實力,而人均/地均GDP可作為一個重要的補充指標。從2017年上半年城市人均GDP排名來看,大家印象中經濟最為發達的四個一線城市均不在首位,而是鄂爾多斯、東營兩個資源型城市占據了首兩位。
從人均GDP和地均GDP排名對比來看,除了
鄂爾多斯、東營、包頭三個資源型城市排位差距較大,其余人均GDP排在前20名的城市二者相差都不大,一定程度上說明這些城市的總體經濟水平確實是較發達的。
圖表 2017年上半年城市人均GDP/地均GDP排名
數據來源:各城市統計局
GDP的局限性
如今,GDP已經84歲了,在肯定GDP在
宏觀經濟統計中的價值時,也不能忽略其局限性。
第一,GDP不能充分反映快速變化的經濟結構。目前,服務在我國經濟活動中的比重日益增加,但GDP沒有很好地解決服務價值測度中的質量與效率難題。
第二,GDP僅聚焦于產品數量,而未能充分反映日益重要的產品質量的變化。某些時候,產品質量的重要性甚至超過產品數量的重要性。
第三,GDP未能恰當地利用市場價格。有些市場價格夸大了利潤和產出,形成了“泡沫”。有些市場交易價格可能偏離社會的基本估價,比如復雜的金融產品和電信服務。
第四,未能考慮到GDP增長背后環境、社會等方面的成本,高估GDP增長的意義。比如,資源枯竭和自然環境退化,不能反映在國家資產負債表和GDP的“折舊”分項中。
第五,僅僅衡量商品(包括服務)消費,忽略非市場行為,缺乏對民眾幸福感的持續性衡量。例如:休閑活動充滿了非市場行為,但沒有納入GDP核算范圍,盡管它有助于提高民眾的辛福感。
結語
從上述的2017年上半年城市GDP排名的案例中可以看到,除了GDP這個總體指標之外,還有GDP增速、人均GDP、地均GDP等指標可幫助我們更好地分析地區經濟實力。
近年來,隨著收入差距擴大、物價上漲、自然環境惡化等等問題的出現,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人民開始質疑GDP的價值。聯合國自1990年開始發布HDI(暨人類發展指數),由預期壽命、教育狀況和生活水平三個分指標構成,用以彌補“GDP指標”的不足。中國早在2004年就提出“綠色GDP”的概念,用以衡量扣除自然資源消耗及環境污染損失價值之后的GDP。
正是因為GDP具有這樣或那樣的局限性,在具體分析某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情況時,才需要結合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貨幣供應量等指標進行深一步的分析。
今后我們還會不定時發布對各項統計指標的分析解讀,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