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是推動城市新舊動能轉換、提升人居環境品質、補齊民生短板的重要途徑。
2月6日,廣州召開《廣州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2021—2035年)》(下稱《專項規劃》)公開征求社會公眾意見新聞發布會。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鄧堪強表示,廣州已邁入以存量空間再利用為主的發展階段,《專項規劃》強調規劃引領全域存量空間優化,至2035年推進城市更新約300平方公里,系統推進城市更新高質量發展,謀劃一條超大城市特色化的城市更新路徑。
“城市更新作為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點,應堅持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引領和剛性管控,以城市更新推動歷史文化傳承、綠美廣州建設、產業振興發展、公服設施完善、住房保障提質,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鄧堪強表示。
分區分步有序推進城市更新
廣州以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擔當發揮核心引擎作用,立足“南建面海新城、北筑產業極點、東立綜合門戶、西聯廣佛同城、統籌山城灣海、貫通功能走廊、壯大合作腹地、強化灣區核心”這一發展策略,《專項規劃》明確城市更新重點區域,實施差異化更新策略。
基于市域總體空間格局,廣州將劃分中心城區核心區、中心城區及周邊城區、外圍地區三片更新區域,持續優化城市結構,維育山、城、灣、海、江、田的區域山水大格局。
為解決城市增量預留空間日益稀缺的問題,《專項規劃》統籌新增用地與存量用地資源配置。廣州規劃至2025年,累計推進城市更新約100平方公里;至2030年,累計推進城市更新約200平方公里;至2035年推進城市更新約300平方公里。
鄧堪強表示,廣州將通過微改造、混合改造、全面改造多種更新方式并舉,推動低效存量土地的盤活再利用,支撐高質量產業空間與公共服務設施供給。
《專項規劃》提出至2035年,廣州擬推進297個舊村莊舊城鎮全面改造與混合改造項目、16個舊城混合改造項目,綜合運用各項政策以“留改拆”混合改造方式推進,鼓勵推進老舊城區微改造項目、外圍地區鄉村整治提升項目。
以高質量精準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廣州加快實現“美麗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愿景。根據《專項規劃》聚焦中心城區核心區、中心城區及周邊城區,廣州擬推進260個舊村莊舊城鎮全面改造與混合改造更新項目,提升城市核心功能。聚焦南沙新區,擬推進27個項目,助力灣區合作發展。聚焦活力創新走廊,擬推進96個項目,強化科技轉化能力。聚焦東部綜合門戶,擬推進33個項目,支撐穗莞惠聯動。聚焦北部增長極,擬推進33個項目,促進北部門戶建設。聚焦廣佛同城,擬推進36個項目,實現廣佛高質量融合。聚焦市區重點功能片區,擬推進199個項目,協同存量土地活化與產業層級躍升。聚焦區域交通設施和綜合樞紐周邊2公里范圍,擬推進35個項目;軌道站點周邊800米范圍,擬推進148個項目,支撐白云機場、廣州南站等樞紐擴容升級,完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
規劃引領全域存量空間優化
廣州提出將“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在《專項規劃》中,廣州將結合工業產業區塊管理,優化存量產業空間布局,推動存量工業用地集聚化、園區化發展,鼓勵低效產業用地、老舊廠房、村鎮工業集聚區等存量資源更新改造,釋放存量資源形成新空間供給,為新動能新產業留足空間,實現產業和空間“雙轉型”。
村鎮工業集聚區作為全市存量用地的重要類型,其更新改造對于保障廣州產業空間供給、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秾m椧巹潯诽岢,至2025年擬推進村鎮工業集聚區項目246個、總用地面積約1538公頃。其中,采取政府收儲約363公頃,單獨改造約454公頃,納入舊村改造約273公頃,微改造約443公頃,淘汰關停約5公頃。
廣州城市更新內嵌文化傳承與綠色發展,協同促進歷史生態保護。
《專項規劃》提出,城市更新堅持歷史文化保護優先,積極保護廣州歷史城區,延續城市傳統中軸線和傳統街巷風貌;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風貌區,以“繡花功夫”促進活化利用;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保持建筑、村落以及周邊環境的整體空間形態和內在關系,在風格、色彩等方面實現新舊融合;保護古樹名木及其后續資源、大樹,不破壞地形地貌,不伐移老樹和有鄉土特點的現有樹木。
廣州始終堅持生態文明理念!秾m椧巹潯诽岢龀鞘懈乱槕杏蛏剿窬,保護山體、水系等自然生態環境。在推進國土生態修復與環境治理中,廣州將有序退出位于城市山體森林、水系濕地和耕地資源周邊保護地區內的低效存量用地,因地制宜采用拆違建綠、留白增綠等方式,實現綠色生態發展,推動宜居生態環境改善。
以城市更新打開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向存量提質,廣州城市建設已然開啟新篇章。
廣州市規委會專家、廣東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教授蔡云楠介紹,此次城市更新專項規劃是廣州市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重要專項規劃,通過“建機制、定路徑、劃分區、落重點、控節奏”,傳導國土空間規劃要求,引領高質量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要“留舊”也要“呈新”。廣州市規劃院總經理助理、教授級高工陳志敏表示,面向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新要求,為確!秾m椧巹潯肪幹频目茖W性與可實施性,廣州市規劃院從歷史文化保護、生態修復等多方面著手論證,綜合運用人—地—房—產多元數據,探索一種既立足規劃藍圖又面向規劃實施的綜合型空間規劃治理范式。
《專項規劃》銜接“一廊一帶、雙核五級”的總體戰略布局,系統研究,聚焦南沙新區、北部增長極、東部綜合門戶、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提出更新提質策略。實施差異化的分區分類更新引導,一級分區明確總體更新功能導向,二級分區深化更新策略重點。
面向具體實施,疊合規劃管控要素與現狀資源本底,陳志敏研判提出城中村分類更新模式與實施路徑,拆、治、興并舉推動城中村綜合治理改造。針對土地資源日益緊約問題,他強調,夯實城市剛性底線,結合土地收儲、房屋建設、新增人口等情況,綜合研判城市更新推進規模。
當城鎮化進入下半場,大規模增量城建走入歷史,在陳志敏看來,“以人為本”的根本落腳點沒有變過。他介紹,規劃統籌軌道交通與城市更新項目的建設時序,結合城市更新補齊公服設施短板,強化城市更新中地質風險管控,構建一個城市更新協同治理體系,從而實現城市物質形態更新向城市綜合治理改造轉變。
城市更新作為產業升級與人文需要的支撐,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重大意義。蔡云楠認為,將城市更新納入空間規劃“一張圖”,堅持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引領和剛性管控,建立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定目標定重點,詳細規劃控指標定功能,專項規劃建路徑、建機制的城市更新規劃管控傳導機制。
“可以說,廣州市編制城市更新專項規劃是非常及時且必要的?傮w上看,《專項規劃》成果全面、科學合理、可實施性強,可以作為指導廣州市未來城市更新工作的重要綱領性規劃。”蔡云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