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科技創新與金融行業不斷融合發展,金融領域數字化進程加速,對我國中小金融機構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梳理了現階段數字化金融對金融結構的重塑情況,并結合中小金融機構實際,研究分析了對中小金融機構后續發展的影響及產生的金融風險,最后提出政策建議。
數字化金融進程推動金融業結構重塑
(一)數字化金融推動外部金融環境重塑。一是銀行業競爭格局發生深刻變革。大型銀行依靠規模優勢和持續大量的研發投入,建立了先進的信息系統;ヂ摼W平臺以及大型銀行運用科技優勢爭奪中小銀行的優質資源,中小法人銀行“立足當地、服務當地”的先天性優勢被逐步蠶食,銀行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二是客戶需求出現明顯變化。主要體現在零售業務端,在零售場景中,客戶可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隨時隨地獲得金融服務,這使得客戶對金融服務的便利性、效率、成本和用戶友好性等方面產生了更高的期望。
(二)數字化金融推動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重塑。近年來,人民銀行科學規劃、統籌部署,推動金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跨越式發展,支撐金融體系結構轉型和金融資源高效配置。在金融市場領域,推出數字票據交易平臺、新一代外匯交易系統等,促進金融業務電子化升級,提升金融政策實施傳導精準度,提高金融市場的安全性、透明度和交易效率。在支付財稅領域,打造二代國庫信息處理系統、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基于分布式架構的網聯平臺等,架設資金交易“高速公路”,實時支撐海量交易業務,便利資金匯轉與結算,為國家財稅資金運轉和人民幣國際化“保駕護航”。在信用融資領域,建成二代征信系統、動產融資服務平臺、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等,系統服務功能、運行效能、安全性能顯著提升,為新時代信用融資體系建設提供全新技術支持,營造面向全國、輻射全球的開放共享貿易金融新生態。
(三)數字化金融推動中小金融機構內部結構重塑。在頂層設計方面,各金融機構從戰略規劃上高度重視,從組織架構上進行統一謀劃,成立相關部門賦予數據管理職能。在數據治理方面,高質量的數據基礎是數字化轉型的要件,是打通業務與技術的橋梁,各金融機構基于此不斷開發完善核心系統,夯實數據庫和數據基礎。在金融產品方面,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及部分村鎮銀行已基本實現基礎業務線上化;一些地方的省聯社實施建設了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涵蓋支付轉賬、線上信貸等金融服務以及線上商城、打通線上與線下(O2O)等生活服務,同時在平臺基礎上推出e貸、快貸等線上信貸產品,把方便、快捷的貸款服務體驗帶到了“三農”市場;一些村鎮銀行推出“移動發卡+移動辦貸”業務模式,讓客戶足不出戶享受金融服務。
數字化進程對中小金融機構后續發展的影響分析
(一)銀行服務理念正逐步轉化為“以客戶為中心”。銀行數字化的核心是真正以客戶為中心,著力提升客戶體驗、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經營成本,讓客戶獲得更方便、更快捷、更靈活的金融服務,服務理念已發生深刻變化。傳統信貸業務主要以賬戶或產品劃分客戶,視角相對單一,難以實施差異化管理策略。而在數字化時代則是用戶概念,可以對客戶進行360度立體評價,實現差異化的信貸產品配置、差異化的額度利率定價策略,實現貸前、貸中、貸后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二)對銀行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數據治理能力。一是對數據基礎、數據質量及數據平臺的整合運用要求更高。對于中小銀行來說,不僅要橫向拓寬數據接入源,縱向整合不同階段歷史數據,實現數據“歸倉”,還要規范數據生產標準,實現數據的集中整合及標準化處理;同時要建立系統與系統之間橫向通道,對數據平臺實現整合運用,這對中小銀行的信息系統基礎建設、科技研發投入及科技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需要從數據管理轉向數據賦能。銀行信貸業務的貸前、貸中、貸后環節均要產生沉淀大量業務數據,在傳統的數據管理架構下,信息科技人員能夠對數據進行安全、有效的管理,但是在數字化進程中,需要挖掘各類數據的潛在價值,為銀行業務發展賦能,形成集成化的應用能力。
(三)業務創新方面難以找到突破口。在數字化進程中,銀行在業務層面也在不停地尋求創新,基于供應鏈、貿易鏈、產業鏈等的產融結合式創新越來越受到重視。一方面銀行希望利用數字化新技術來緩解原有的產業鏈金融的痛點;另一方面銀行積極尋找平臺合作,尋找最佳場景。但根據目前中小銀行新產品開發情況來看,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新瓶裝舊酒”的現象,大多主要還是依靠核心企業授信的基礎業務模式,同時在此體系中,金融產品的融資對象一般僅限于一級供應商,處于供應鏈遠端的中小型供應商仍然難以借助核心企業信用進行融資,信任傳遞層層遞減。
(四)中小銀行存在全新的風險防控壓力。隨著數字化進程的加快,對商業銀行原有的風控模式、風控文化將產生較大影響。金融數字化催生了大數據風控的理念與技術,中小銀行依靠業務人員經驗為主的模式已難以適應新的風險類型的挑戰。風險控制的模式正經歷從人工審核到人工與模型共同介入的過渡階段,部分甚至完全由系統進行判斷,風險業務的控制更多的依靠大數據的計算、建模等技術,更多依靠多維度的風險數據的支撐,這對業務的貸前調查、貸中審查以及貸后管理模式帶來了改變,同時對風險模型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中小銀行匹配建立健全科技與業務融合機制、項目管理機制、模型管理機制和驗證機制等,同時還需要組建相應的建模團隊和驗證團隊,新的風險防控壓力和挑戰逐步增大。
數字化進程中產生的金融風險
(一)數據安全風險。金融數字化進程在提升管理、使用效率的同時,也擴大了數據傳遞、泄露的風險,當前銀行內外部數據交互量大、交互頻繁,大量敏感信息直接暴露在開放網絡環境下。同時,部分消費者和金融機構數據保護意識相對不足,對數據泄露環節和危害認識不到位,雖然在科技上已實現數據防火墻等隔離措施,但隨著技術的迭代更新,個人隱私泄露等安全事件頻頻發生,甚至危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銀行數據安全隱患不容忽視。
(二)供應鏈安全風險。目前,金融與科技融合正在加速,逐步成為命運共同體。對金融行業而言,金融新業態對關鍵核心技術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一旦供應鏈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將對銀行甚至整個金融體系安全造成重大影響。因此,必須提前謀劃多樣可替代的技術方案、構建安全可控的供應鏈體系。
(三)業務交叉性風險。數字化進程下,金融混業經營更加普遍,多種業務交叉融合,又特別是由互聯網派生的新金融正在與傳統金融交匯,導致風險呈現多鏈條、跨市場、跨行業的特點,局部風險可能通過各環節傳導開來,進而演變成為整個金融系統的危機。同時,一些金融創新產品通過科技手段的粉飾包裝,增加了金融監管界定和識別的難度,使風險隱蔽性增大,不僅對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穩健經營提出更高要求,也給監管部門穿透式監管、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帶來嚴峻挑戰。
政策建議
(一)強化頂層設計,全面提升數據治理能力。建議由國家層面統籌,探索出臺數字化金融的發展指導意見,加快制定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在金融業應用的技術標準,完善數字服務、產品創新、外包合作等業務規范,引導金融機構的數字化金融業務從野蠻生長轉向有序發展。同時,加大對金融科技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力度和資源傾斜,為數字化金融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堅守風險底線,統籌考慮金融業務發展和風險防控的辯證關系。一方面,把握鄉村振興和普惠金融宏觀政策優勢,依托大數據等技術,對企業信用狀況進行準確評估、精準畫像,充分緩解金融信息不對稱、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積極探索利用數字化金融提升農村金融服務,助力鄉村振興。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并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要對同類業務、同類主體一視同仁,遵循同等的業務規則和風險管理要求。
(三)強化數字化監管能力,形成監管長效機制。金融數字化轉型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建議適時出臺數字化建設中長期規劃,多方協作,共同推動監管大數據平臺建設,整合監管數據信息系統,打破行業、部門壁壘,形成數據信息共享的“高速網”。加大對大數據技術的系統學習,充分運用大數據平臺、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手段,提高監管的前瞻性與有效性,同時構建高效務實的金融風險處置機制,實現對數字化金融進程中風險的“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