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韓國去年11月份芯片產量連續第四個月下降,同比下滑15%,出現2009年以來的最大降幅。另據瑞銀的一項分析,芯片庫存正處于10余年來最高水平。從“芯片荒”到“去庫存”,短短兩年間,全球半導體行業“風云突變”。
隨著半導體行業進入寒冬,企業業績出現明顯下滑。三星電子去年三季度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銷售額環比下滑34.2%。SK海力士銷售額環比減少25.3%。除此之外,內存芯片巨頭美光計劃裁員、英特爾削減成本、代工廠寧可違約也要“砍單”,席卷消費電子市場的寒氣迅速傳導至芯片市場,讓半導體生產廠商從“賺不夠”變成了“賣不動”。
作為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的所在國,半導體行業低迷為韓國經濟蒙上一層陰影。2022年11月份,韓國整體工業產出較上年同期萎縮3.7%,創下兩年來最大降幅。
半導體是韓國第一大出口商品,韓國總統曾將半導體比作韓國主食“大米”,足見其對韓國經濟的重要性。韓國財政部在一份聲明中說,全球芯片需求疲軟讓韓國經濟前景更加不確定。韓國總統已經要求財政部積極考慮擴大芯片行業的稅收優惠。不過,韓國媒體預測,韓國“半導體產業的冬天”將比預想要長。
除了對本國經濟舉足輕重,韓國半導體產業還被視為世界經濟“煤礦中的金絲雀”。其芯片產量與出口數據下降表明,隨著全球經濟放緩,市場對科技零部件的需求進一步降溫。世界半導體貿易組織預計,2023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將同比減少4.1%,處于歷史冰點。
面對行業困境,裁撤員工、壓縮庫存、削減投資、收縮業務成為半導體行業“主旋律”。當然,也有像三星電子這樣的行業巨頭,選擇逆周期而動,增加投資占領市場份額。此輪半導體行業進入下行周期,除了與全球經濟放緩和電子消費產品需求下降有關,還要面對貿易沖突、逆全球化等外部環境帶來的挑戰,進一步增加了行業不確定性。
面對不知何時才能結束的寒冬,企業更需要以“確定”應對不確定性。從長遠看,芯片技術依舊是科技行業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推動力。不論行業和外部環境如何變化,掌握關鍵技術始終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