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打造國家級綠色交易所啟動儀式”在北京市通州區舉行。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儀式上發表講話,表示在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過程中,綠色交易所(以下簡稱“綠交所”)可以起到兩方面作用,即逐步把排碳的負外部性內部化、穩步降低綠色溢價。
逐步把負外部性內部化
所謂排碳負外部性,是指排碳企業和用戶沒有為排出的碳付出應有成本,對社會有負的外部性。易綱表示,排碳多的單位是以自己的低成本實現盈利,但對整個社會和公眾造成了負的外部性。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解釋:“傳統金融機構主要依靠市場力量分配信貸資源,但是由于外部性,很難有效地將資源分配到綠色產業。”易綱指出,未來,綠交所就是要逐步把負外部性內部化,使碳定價逐步接近其社會成本,誰排碳誰承擔成本。
通過碳定價來解決碳排放的負外部性,是多位受訪專家的關鍵思路。所謂碳定價,就是給碳排放制定一個價格(即碳價),把企業技術改造、綠色金融、社會消費等隱性的減排成本“放在臺面上”,用碳價表現出來。而綠交所這樣的碳市場,可通過市場機制實現供給和需求的匹配,實現均衡的價格。
中金研究結果表明,碳價信號越顯著,對低碳技術創新的誘導作用就越強,越能激發企業開發和采用低碳技術的意愿,進而更好推動實現“雙碳”目標。
“可以通過補貼、罰款等措施將外部性內部化,但這些措施也面臨著誰來執行、仲裁等道德風險問題。依據‘科斯定理’,對公共品的供給界定產權,通過市場機制讓產權進行有效的交易定價,讓那些提供產品的廠商和市場主體通過價格機制得到補貼和實現利益,已經在大量實踐中被證明是有效的,可以實現最優的帕累托配置。”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表示。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在這個過程中,強化信息披露要求,讓排碳者接受社會監督至關重要。“要完善碳核算體系。”魯政委表示,碳核算體系是一套碳排放信息核算和披露的方法,是準確掌握我國碳排放變化趨勢、有效開展各項碳減排工作、促進經濟綠色轉型的基本前提,也是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的重要支撐。他建議,我國可積極借鑒國際上已有的探索,利用我國的制度優勢,從治理、戰略、風險管理、目標和指標等方面形成披露的標準模板。
穩步降低綠色溢價
除了推動負外部性內部化,易綱指出,啟動綠交所還有助于穩步降低綠色溢價。所謂綠色溢價,是指某項經濟活動的清潔(零碳排放)能源成本與化石能源成本之差。易綱表示,綠色金融、綠色技術等就要逐步把綠色溢價給降下來,使企業、家庭愿意選擇用綠色能源,從成本方面讓大家覺得物美價廉,愿意自覺地使用。
對此,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與會計學教授芮萌解釋,綠色溢價實際上就是轉換價格的概念,是“碳中和”的重要分析工具。他進一步表示,綠色溢價就是企業愿意為購買碳排放量支付的金額上限。通常情況下,減排成本低的企業會率先減排,而成本高的企業則不愿意減排,這時碳交易市場就用碳價來做“指揮棒”,減排不達標的企業去市場上購買碳排放的配額,一旦購買的費用超過了技術改造費用,也就是超出了綠色溢價的額度,那么,企業就會傾向于進行綠色轉型,通過改進技術來降低碳排放量。
“‘碳中和’的關鍵在于降低綠色溢價,一旦綠色溢價為零,就意味著‘碳中和’的生產技術非常成熟,沒有必要再使用過去重污染的化石能源。”芮萌認為,具體達到的路徑包括幾個方面:一是碳定價,二是技術的創新,三是社會的治理。其中,綠交所在推動合理碳定價方面有望發揮重要作用。